矛盾的苏轼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孙英凯


  人都是感性的,凡事喜欢带有感情色彩。苏轼,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一出生就显得与众不同。其他小孩,要么热如火,要么凉如水,而苏轼,他大部分时间无头无脑炽热得可怕,对于执著而热衷的事物常不经思索就狂热地追求;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时间里,他又寒气袭人。他人三思而后行,他却比他人更多三思。
  正因天生的性格不同,使得苏轼日后的思想与行为能得以解释。在思想上,他既追求儒家的积极入世,又渴求道家的虚无缥缈;在政治上,他既赞成变法维新,又不愿抛下千百年来的祖宗律令。就是这样的一个“中间派”,他夹在对错正邪之间,在众人看来都是一个怪胎。但他绝非一颗“墙头草”。他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用于他人生的崇高信条——那便是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在他的脑海里,远方一直矗立着一座高山,只待他去攀登。
  只是,天生的耿直,在政治场中只会化为幼稚的代名词。在官场的斗争风云中,他不幸成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牺牲品。于是一诽二谤三流放,苏轼只能保住小命,然后悻悻然离开汴梁。
  因为一开始便失去了方向,所以离远方那座高山越来越远也无可奈何了。
  不过苏轼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在他大部分炽热如火的激情里,依旧燃烧着对复出的渴望。他仍旧通过书信向故人探听政事,却没有得到一点答复——那些人都惧怕自己牵连进来不可脱身。苏轼这才感受到世态炎凉。他只得寄情山水,消遣悠闲。
  苏轼离心中的高山越来越远,却在一条同样的道路上遇见了3个人:屈原、李白、杜甫。他们都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寄心天地,染以诗文。但苏轼与他们又有明显不同,他不像屈原过于理想化,不像李白过于梦幻,不像杜甫过于现实。苏轼夹在他们之间,他将政治的失意表达在文学之上,却又因不断创作更感政治失意之殇。他就是如此悲喜交加地活着。
  莫名其妙之中,苏轼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一带,到达了今日的度假胜地。但苏轼可不想去度假。两三年内一直都毫无政绩,看似就要碌碌一生。最终,看似化为了现实。从功业建立这个他梦寐以求之道来看,他的确碌碌一生了。
  可是,他毕竟是苏轼。他在大道上郁闷地与那座高山背道而驰时,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道坡。他把开辟绝世的豪词垫在脚下,他把精妙绝伦的佛法垫在脚下……于是那道土坡被堆积成了一座高山,叫苏东坡。
  苏轼一心想登上远方的那座山,无奈南辕北辙,却使他终究登上了一座比他内心那座山还要雄伟壮丽得多的高山。

  小编点评:写苏轼的文章很多,而小作者笔下的苏轼突出的是他矛盾的性格,文章写到,苏轼一心想登上远方的那座山,无奈南辕北辙,可乐天派的性格使他终究登上了一座比他内心那座山还要雄伟壮丽得多的高山。全文构思巧妙,内容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