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个读者,需不需要千个哈姆雷特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任凭
曾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寂静钱钟书》一文,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出现在了福建省的2009年的高考语文卷上,作者周劼人试做了一遍,结果很惨淡。
“我对了对答案,总分15分,我只做对了1分。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现为新华社记者的周劼人,近日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寂静钱钟书》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福建高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周劼人看到这道题时,一下就傻了。
“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 周劼人对此表示很无奈。
无独有偶,“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题一直是语文考试的难点。”对此,湖南大学大一学生李力天并不感到惊讶,“这是目前语文阅读题的普遍现象,毕竟出题人不是作者,思考方向会不大一样。”
“对文章的理解有了固定的答案,一千个人心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吧?”对李力天的担忧,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越过答案洞悉真相
文/时寒冰(《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 )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该文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 但是这种答案,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进而走向偏颇、偏激。
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10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
当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教辅资料总结的结论“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
是的,因为残忍,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参考答案让我们遗忘了这一切,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让我们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这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
有规矩才成方圆
文/廖丽君(祁阳县哈弗实验初级中学)
法国文学家罗兰巴特曾经说过,当文本被作者创造出来之后,就应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任何人即使是作者也不应对文本做专有的阐释。以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出题老师设计文章相关的阅读问题,确定标准答案,不仅是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项重要训练。很多好的文章,随着心境、年龄、经验、学识的不同,每一次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考的角度也会不同。而出题老师对文本的某些再创造就可能是文章原作者所不曾关注的一个方面,原作者被难倒也就无可厚非了。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语文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学习规律。有规矩,才成方圆。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品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有学生赞成“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的“同情说”;有认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态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金钱关系”说。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这时候,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加以整合。
诚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种种极具冲击力的思想和声音。
是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
文/王沁、陶云佩、欧阳瀚(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
设置标准答案,是为了考试的公平,这没什么不对,总要有个评判标准,不然老师怎么打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答案很有必要,毕竟专业人士往往会有独到而全面的见解,能给我们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提示,起到总结知识点,提高做题能力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拘泥于此,更多的要依靠我们对文章细致入微的感悟和揣摩,争取做到各抒己见。我们应该铭记,这是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
此外,命题的合理与科学也很重要。老师不妨多给出几种答案,不要只设一个答案把学生圈死。
阅读题仅仅是个载体
文/黄佳洁(祁阳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回答不出根据自己文章出的阅读题,其实很正常。试卷上的阅读题,充当的角色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考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检测。考生并非为文章本身而做题,而是为自己的理解能力做题。一般的阅读理解题,题目的很多答案会将文章的特点夸张、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考生的答题难度。看事不能只看表面,否则便会像“茶叶蛋炫富”事件一样,掀起一股断章取义的无厘头浪潮。
揣摩出题意图也是种能力
文/王莎莎(祁阳县第一中学学生)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凭借不同的思维模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所谓的标准答案也只能是尽可能地去符合文章的本义。比如《项链》一文,教辅资料的答案更多的是编者个人的看法,未能结合文章实际内涵,这也许就会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偏差。但事实上,语文教学从来没有拘泥过任何一种形式,我们老师只要切入了要点,都会认为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结合实际,用心去揣摩出题者意图,这其实也是一种领悟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结合实际,用心去揣摩出题者意图,这其实也是一种领悟力。
标准答案是对创新思维的讽刺
文/李明霞(祁阳县第一中学学生)
我认为开放型试题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对创新思维的一种莫大讽刺。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可走阳光大道,我也能曲径通幽,百花齐放难道不更好么?考场不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舞台么?为什么变成了标准答案的牢笼?
听说过有作家参加高考作文也不及格,可见,很多评判标准其实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都说中国考生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但是请想一想,我们一直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又哪来的创新能力?
标准答案应该多元化
文/陈瑶(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
我发现,老师们的看卷法则其实是不一样的,有些老师会一昧地追求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而有的老师则会把自己的观点与答案相结合。然而,教学是开放的,考试却是封闭的,这让我好奇:语文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标准答案到底哪家才是对的?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求同存异,标准答案为什么只能是一个?为什么不能多元化呢?
@微调查 阅读题应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不必有,参考答案却可以有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朱明方 标准答案不一定对,但不写标准答案,一定不对,这是我们现在的考试法则。对此,我不禁想问一句:老师,既然您无法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又怎么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您的角度考虑问题呢?
湖南大学学生李力天 阅读理解题上的得分差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很大一部分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唐佳情 我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富有创新思维的答案将会取代标准答案的位置,让我们抛开禁锢自己的枷锁,用活跃的思维轻松的心态来对待题目!
新华社记者周劼人 很多学生看到我关于此事的博客文章后,去抨击出题者。我并不批判出题老师,如果换成我出题,我绝不会更高明。我写博客,是因为我被一个问题所苦恼、所困扰——我不知道,拿我文章考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寻找追求大师,必然也要寻找跳出框架的思维。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袁心怡 不能让青少年的想象力死在标准答案的手上。
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杨凯 曾经有人反驳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那怎么解释周劼人也做不对题?人家可是当年高考全省前10名。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李俊芳 很多人往往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这种思考方式,在我们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
80后作家韩寒 有时候,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的人的看法。
福建高考语文改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 命题者都从文本出发,只能就文本进行解读,答案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付琦程 标准答案不必有,参考答案却可以有。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应当只作“参考”。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蒋涵琦 从实际意义出发,参考答案也就是客观答案,这样既避免了考试混乱,同样也不会扼制学生的想象力,其实是给了他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时寒冰 在语文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人”,以平常人,平常心来看待发生的一切,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之美。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田甜 一道试题可以多角度不同思维地去做,但也不能和标准答案相差太远。
祁阳县哈弗中学学生艾科宇 阅读的标准答案测不出我的情感如潮,思绪蹁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