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刘伟丹  姚瑶

     2017年,校园里最潮的打招呼方式是什么?不是“午餐吃了啥”,而是“你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吗”。
  诗词类综艺节目的火爆,使校园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学生们崇拜的目光也从演艺圈的小花、鲜肉,转到了《中国诗词大会》冠军、16岁少女武亦姝的身上。
  电视机前,多少人捧出了尘封多年的诗词书籍,多少人勾起了往日如风的诗词梦想。诗词类综艺节目用亲民的方式,让原本遗留在课本里生涩难懂的传统文化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
  然而,众声喧哗之下,争议也悄然而起。比如,注重记诵的《中国诗词大会》,考查的是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胜出者也往往是应试达人。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功利化”定输赢的方式,让选手们俨然投身于一场标准化的考试。这让喊了那么多年素质教育的网友,看得好尴尬。
  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该是什么样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又该如何激活自己的“诗心”?加入我们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诗词应该让人心动
青年作家  沈嘉柯

    我不喜欢《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诗词应该讲意境,而不是这么机械地比赛。
  当然了,对于中学生来说,观看这种节目还是大有裨益的。比起直白地讲解,比赛的形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并参与。尤其是,节目还搭配了几个知名大学的教授解说,很多都比中学教师讲解得更加丰富。
  然而这种传播的效果,太有限了。这一百多年来,那么多流行金曲、电视剧的化用、引用,传播效果都要比这好。举几个例子,当杨过找不到小龙女,站在悬崖边准备跳下去,念出“问世间情为何物”,你就懂了什么叫生死相许。看港剧《金枝欲孽》,如妃对着宫墙念“花开花落自有时”,你就懂了什么是总赖东君主。
  诗词只能在故事情境里,在人物的脾气和性格里熠熠生辉。对着中文里最美的句子,却从ABCD里挑选项,多无聊,多煞风景啊!
  有没有更好的传播办法呢?有的。博友“水泠寒”给我留言说:“有一年春天在西安护城河公园,有个女孩子看到一种花,就说一句相关的诗词,特别有生活情趣。”
  我觉得,这画面真的很美。做电视节目,完全可以选一群潇洒的人,到生活中去,随机看见什么,就让他们说出一句诗词,那才是从内心感应而涌出的。
  或者拍点微型纪录片,讲讲每个人走心的故事,寂寥时、悲伤时、喜悦时、惬意时,你想起的诗词句子,才是心领神会。要么就找一些实力歌手,让他们任选古诗词,唱出来。诗词最开始,就是用来吟唱咏叹的。
  我们小时候背诗词,是为了长大后有了体会感受,在心中重逢对照。一首歌,一阙诗,千世百世都传颂,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令我们心动啊!

 
诗词复兴谁之责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  田晴岚

    《中国诗词大会》吸睛无数,如一股文化的清流,涤荡大众浮躁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让人感受到了清词雅句的魅力和古人的情怀。
  作为2017年荧屏上的“诗词文化初啼者”,不得不承认《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形式确实有些单一,但反观原因,也是为了适应电视观赏性和当今观众的文化欣赏力。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背诵带来的数量积累,创作也是空谈。因此《中国诗词大会》采取记诵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这种比赛是个噱头,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会有一部分影响力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推力。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没有错,错在有些人偏执地认为“文化唤醒”的重任皆由它一肩挑。殊不知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入到国民教育中才能迎来诗词的真正复兴,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中,这些流传千年的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说,诗是情感的活动,是人的感情、心智、理想的流露。所以有“诗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敏于事动于情的有心人。
  如何打开诗词这扇古奥的大门,让人们看到诗词花园中瑰丽的风景,我想,这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倾力而为的责任,关乎政府的作为,关乎教育的改革,关乎民众的体悟。
 
 
如此觅“诗心”  柳暗花自明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  徐蔚然

    就在前段时间,我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决赛夏令营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成语接龙,玩“飞花令”,填词写赋,还互相交流对经史子集的看法。尽管比赛结束了,我们还时常在群里继续享受诗词讨论的乐趣。
  我想,能够通过记诵品鉴诗词来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找寻我们那颗炽热的“诗心”,这其实也是很好的方式。
  对于诗词,一味去背诵算不得真正懂了诗词。真正懂诗词的人,会追根溯源,了解背景,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欲语还休的感情。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可能更多地注重了舞台效果和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对古诗词本身唯美意境的咀嚼和品味,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探求。诗歌背得好,并不等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形形色色的综艺节目中,它敢于打破规则的精神,敢于将现代传媒和古典文化有机结合,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诗词是美好的,我们不应该用功利的眼光去衡量它,只需要在一个平常悠闲的午后,静坐在书桌旁,在丝丝缕缕的阳光下,聆听那些风流的残响,放自己的心去流浪。

 


 
从生活中打开古诗词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  蒋阳波

    古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表达,就好像一包经历多道工序加工后的茶叶,需要把它泡入生活的水中,才能慢慢复原,才能够真正体会古人采用这种表达时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此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有三步:
    第一步:诗意化的悟性。
    “心有灵犀一点通”,与这个词相反的一面就是“冥顽不化”。一个人如果有好的悟性,当然学什么都快,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只要一解释相关的背景知识,立刻就能掌握八九不离十。有好的悟性,还需要有诗意化的理解。你得明白“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那种线条感、色彩感和节奏感,你得明白这与“白鹭上天了”之间的差异。
    第二步:反复咀嚼。
    古人有云:“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诗词要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咀嚼、回味、体悟,等到咀嚼体悟的功夫到了,这首诗词的意思,也就明了于胸了。古诗词由于大多凝练内涵,所以需要反复咀嚼。而且每一次咀嚼品味,有每一重的味道。一首古诗词可供咀嚼的次数越多,说明其韵味更好,更有嚼劲,配得上“含义隽永”四个字。
    第三步:必要的生活积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距离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变异和误解。我们与古代,更是朝代更替,风俗流变。有时候光凭我们反复咀嚼,并不见得就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需要有相应的古代生活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积累。这些积累叠加起来,再加以相应的契机,原来对古诗词的一知半解,一刹那间便恍然大悟,如明烛照顶。


 

@微调查 古诗词与现代文化如何对接和碰撞?

 

虽表现方式不同,

但就像蚌中的珍珠,迟早熠熠生辉。

     新浪网友 @萌豆 《中国诗词大会》如同爆竹般点燃了大家对诗词的热情,虽然比赛已结束,但诗词的魅力依然余韵悠长。

  

  宁乡市第一中学  陶晔   《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现场,农民、快递员、收银员等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面孔纷纷站上了舞台,一波波千古绝唱的诗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让我们怦然心动,我们需要让禁锢在课本中的诗词吸引更多受众,让它的倾听者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

  

  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  温馨 虽然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但通过媒体的创新,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何尝不是时代的声音。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到好的表现方式,文化传承也会扬帆远航,正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古诗词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和碰撞中,虽表现方式不同,但就像蚌中的珍珠,迟早熠熠生辉。

    长沙市雅礼中学 唐浩天  这个节目的主要功能不是学习诗词,而是唤醒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是我看了这个节目,素养就提高了,而是对诗词有了更多的关注,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


  新浪网友 @沿河 诗词是无用之美的极致。不要指望它能让人“气自华”,也不要因此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它做不得你身边的白玫瑰和嘴边的饭粒子,它只能是那片洁白的床前明月光。没有了孤独,诗词大会就是灯谜大会。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 黄荣华  武亦姝的走红,反衬了古诗文教育的现状,“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长沙市雅礼中学 陈子昂  为什么选手们只是在舞台上背诵诗词呢?依我看,自作杂事三百首,素宣吐芳笔生花。大胆作诗吧,你的“诗心”将由此激发!

  长沙市雅礼中学 刘芷瑜  我以前对诗词的兴趣不大,看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后,现在遇到一些陌生的诗句,都习惯去查阅它背后的资料,慢慢的,学习诗词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知乎 @好老师  孩子的童年,应该有诗。据说,诗人北岛为孩子选择现代诗,叶嘉莹先生则为孩子选择古诗词,并且亲自朗诵,让孩子在感受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之外,也能领略它们的音律美。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