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杨倚旺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但我常常以为,杞人的这点点玄思冥想并没有什么不好,没准儿,就靠着这股玄思,他还能由此悟出某个世间真理或是揭示某条科学定律呢。然而,历史不容假设,经过一位“智者”的开导,杞人便“舍然大喜”,不再 “忧天”了。很可惜,也许我们又失去了一次拥有一位大哲学家、大科学家的机会。    
  这是历史的偶然吗?不,不是的。但凡重大哲学思想的提出或科学定律的发现,都必将经历一番被人误解、饱受诟病的前奏。像春蚕作茧自缚,似学子寒门苦读,如梅花严冬吐蕊,这是成功之山土石积淀千年的沉默,胜利之海江流汇聚万载的无声。牛顿在苹果树下那么“愚笨”地被苹果砸中,在我们的“聪明人”看来,这不像杞人忧天一样可笑吗?爱迪生在鸡笼里那么“天真”地尝试孵小鸡,在我们的“聪明人”看来,这不像杞人忧天一样徒劳吗?法布尔在树林中那么“幼稚”地将虫子放进嘴中,在我们的“聪明人”看来,这不像杞人忧天一样愚蠢吗?
  试想想,如果牛顿、爱迪生、法布尔没有成功,那么我们还会认为他们“忧天”式的行为是他们成功的诱因吗?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总是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尚未成功的“杞人”总是非议、嘲笑不断,对于功成名就的“杞人”总能以其既有的成绩“完美”地为他们“忧天”式的行为作出最合乎情理的解释,殊不知早已颠倒了因果。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似乎聪明人总与杞人不共戴天,何也?在时代的熏陶下,我们通过学习直接获得了前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聪明”。然而,正是这些固有的知识,让我们对新知识、新观点产生了惰性,让我们习惯于墨守成规,而不敢或不愿做出哪怕只是一点点细小的尝试,去自辟蹊径,吐故纳新。这阻止了我们成为“杞人”。
  同时,出于对已有知识的尊崇,怠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纳、吸收,我们的眼光也变得愈加“客观”,对于任何试图挑战常规、推陈出新的“杞人”,我们都一律视之为离经叛道、荒谬愚蠢,并总是努力地向这位“杞人”发出诘难,希望他能“豁然开朗”。这便阻止了别人成为“杞人”。
  长此以往,人类文明越是进步,“聪明人”便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只要哪里出现了一个“杞人”,就一定会有一群“聪明人”站出来用“真理”开导他,硬是把他拉拽进平庸的芸芸众生之中。可怜的“杞人”啊,不但自己失去了鹤立鸡群的机会,反而成为了真理不可动摇的反例和“聪明人”茶余饭后的笑柄。岂不悲哉!
  社会需要发展,时代呼唤“杞人”。首先,我们若想做一位“杞人”,并想在“忧天”这方面弄出点名堂,就必须本着追求真理的初心,自始至终渴求真理之志,方能对抗来自四面八方的非难和嘲笑,才能拒绝平庸,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