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的风景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可


  闲坐书桌前,灯火微微可亲。夜阑静,唯有书、人、影,斜斜地缝织在旧时稀疏的字迹里。透过沈从文笔下凝结的透明水珠,我闪了闪眼眸里那抹微弱的古铜色的光,于是看见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延展开来。
        踏着层层石阶,我来到沈从文的故居。月光下竹林的倩影斑驳着文化的痕迹,古柏和楠木深沉地在故居外长吁。那青砖黑瓦上静卧的青苔,皓月秋阳的交替,都是杳无声息的,一如想象的那般淡泊而宁静。
  正当沉醉之时,山上的竹篁忽然因风而律动起来,引得虫声繁密如落雨。霎那间,我看到一个少女偎依在老祖父的身边。她那么乖巧。像“山头黄麂一样”,一对清明的眸子里倒映着青山绿水。她唱着曲,每一个音符都轻逸地揉碎在风声里,让山、水、草、木的灵魂都浮动起来,飘着,飘向深邃的幽谷,又飘进小巷里的万家灯火。
  在清风丽日、林山秀水的陶冶下,民情民风亦是质朴的。我看到湘西人用黏土捏制的“泥炮”啪地打在地上;看到穿着长过膝盖的峒锦外衣的人们,牵着牛羊,夹着烟草,蜷抱着慵懒的老猫……磨针的、做伞的、修鞋的、染布的、织簟子的,人们吆喝着,来往的声音就像他们衣服上跃动着光泽的银片般纯粹热情。这些声音混和着路边豆浆小店散发的扑腾腾的热气,携着豆粉碾磨的幽香在古城里飘荡。
  忽然想起木心老师的诗:“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过去,沱江绿色的水波上,缓缓浮动的光影里,映着夕阳下的摆渡人。他默默地含着老烟,偶尔微吐的薄雾,漫漫长长地缭绕天边。此刻,我站在颓圮的桥头,看到的却是街道上飞驰而过的车子。过去车轮撵着石子的嘎吱声,也变成了刺耳的鸣笛声。
  凤凰虽然不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在这里,我着实感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就像每个夜晚渐入梦乡时,脑海里掠过江南水墨丹青的身影,梦醒时又无踪迹可寻的怅惘。
        快节奏已经是时代的必然。故地重游,已经不复以往。我不似儿时那般提着凉鞋,踏水而过,而是在拥挤的大巴上戴着耳机昏昏欲睡。我看到,隔岸已是灯红酒绿的艳影,我明知这已不是边城时代,但还是想顺着沱江,去寻觅童年时在此放下的花色河灯,可终究还是落寞地垂下了疲乏沉重的眼皮。
  第二天清晨醒来,发觉已经翻到了书的尾页,昨夜所有的惊涛骇浪都归于平静。我想,凤凰的模样不及初次相遇,但我依旧爱着她。因为沈从文的书里刻画出了她虔诚的灵魂,那惊鸿一瞥,便是永恒的烙印了。
  书里的风景,不仅在于感官上的畅足享受,更在于读者的心有了大彻大悟的升华,因思考而感受“我思故我在”的饱满。在这样的催发下,我相信温柔宽厚的文化定能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交融汇通。所以即使生活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常常感觉朴素、人文与宁静在流失,我们也能从书籍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我提起藏蓝色的银边裙褶,去追随那个明慧温柔的女孩的足迹。后来我们背对着青山厚水,携坐在河畔。她遥望着暮色笼罩下隐约显现的船只悄然落泪,而我也在等待,等着那马不停蹄的时代的人们找到心灵栖息的归依,等待书里的风景如往日般流过我们的视线。
        (指导老师 李新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