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田野的少年
 
文/任凭 刘志平


  
实验室里的宋定桂认真专注。(资料图片)

  从宋定桂的老家到溆浦县第一中学,约莫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老家只有爷爷奶奶在,房子的前面,隔着一条河。过河上坡,眼前拉开一大片平展展的田野。一条笔直的路把田野劈成两半,连通小村与县城。宋定桂的童年,就在这儿度过。
  稻子黄时,一块块金黄的稻浪在田野上绵延起伏,等待着锋利的镰刀开口说话。放假了的宋定桂,经常踩着爷爷的影子走进稻浪中,收割起一串串稚气的笑声和生活最初的艰辛。
  要说这美丽的稻田有什么让他讨厌的地方,恐怕就是收割后那积累成堆的秸秆了。
  山里人处理秸秆的办法只有两种:一是将秸秆就地焚烧,这种处理方式省时省力,但焚烧产生的烟雾及颗粒物却会严重污染环境;二是将秸秆堆砌做成堆肥,让其自然腐败,这样对环境污染较小,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促进植物生长,却耗时耗力。
  爷爷生活简朴,自然每次都选择费时费力的第二种方法。每次捡秸秆,爷爷怕宋定桂不仔细,都喜欢在前面引路。收集齐一捆后,爷爷会直起腰喘上一口气,而宋定桂,则一路小跑着把秸秆堆积到一处。“快去快回啊,还有好多呢。”
  要是有什么方法能让散落在各处的秸秆自己腐烂成肥就好了。很小的时候,宋定桂就有了这个想法,只是不知道怎么做。上高中后,随着生物、化学知识的积累,这个想法又慢慢浮出水面。“爷爷年纪越来越大了,得想办法帮帮他。”
  宋定桂知道,秸秆的腐烂,靠的是一种叫纤维素分解菌的细菌,“要是可以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群,再将该菌群像撒农药那样洒在秸秆上,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了么?”带着这一想法,他找到了学校的科技辅导员田永贤。
  田老师很支持宋定桂的想法,特批他可以用学校的实验室来研究。要选出高能分解菌落,就需要采集各种样本。那以后,宋定桂往爷爷家跑得更勤了。每次去,他都会带上一个小烧杯,从高温期过后的猪粪堆肥、高温期过后的牛粪堆肥到掩埋秸秆的土壤,他都仔细地一一收集。
  “孩子,别浪费时间,省得耽误了你的功课。”爷爷有点担心。宋定桂安慰爷爷:“怎么会耽误,我这叫把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
  收集完样本,接下来就是培养菌种,然后进行分组对比,每天记录,以便挑出分解能力最强的菌种。这项工作枯燥而漫长,但宋定桂却一直热情高涨,“我从小喜欢田野,能为它做点什么我很开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实验和研究,宋定桂终于找到了一种高效能的纤维素分解菌,将它直接撒在农作物秸秆上,让其自然发酵,10天左右秸秆就会腐败分解。“这下可快多了,爷爷,哪儿的秸秆还没弄完,交给我了!”有了新武器,宋定桂豪气顿生,决心对秸秆来次大扫荡。“现在哪儿还有什么秸秆,都弄得差不多了。”爷爷一句话将他拉回了现实。
  新武器未能派上大用场,让宋定桂懊恼了好一阵。但很快,他就把这负能量抛弃了。因为他根据自己研究实验撰写的论文《纤维素分解菌群的筛选及应用研究》,一举夺得了今年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可惜就是实验条件差了点,不然还能做得更好。”宋定桂又跃跃欲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