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
文/任 凭 刘志平
“大家上讲台来仔细看看,这个馒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某天科技活动课,湖南省娄底市第三小学四年级的谢爱华老师,把一个黄黄的馒头放上了讲台。
“特别的馒头?”这一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一拥而上。可是左看右看,大家发现这个黄黄的玉米馒头除了很硬之外,实在没啥特别的地方。
“老师,难道它不是玉米馒头?”最为好奇的李玄黄同学忍不住问老师。
“它当然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玉米馒头,只不过,它是35天前的。”
老师一言激起了千层浪。“什么?”“放了这么久,居然没发霉!”“这是放了多少防腐剂啊?”大家带着满满的疑问,望向谢老师。
“大家既然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去自己找找答案呢?”谢老师故意卖起了关子。
“我一定会找到的!”李玄黄眼睛闪闪发亮。从小,李玄黄就对探索未知的事物感兴趣。他最喜欢的是小小的积木,“积木简直是万能的,我想要什么,它就能变成什么。”
有一次,李玄黄发现家里的木地板十分怕水,一有点小水渍,妈妈就会急忙用毛巾擦干。贴心的李玄黄用积木拼装出一块毛巾大小的平板和两个小把手,然后将它们组装在一起,把毛巾放在平板下,就成了一个轻便小拖把,妈妈擦地的时候轻松多啦!
可是这一次的玉米馒头却没这么简单。回到家里,李玄黄让妈妈做了一蒸笼馒头,可家里做的馒头存放时间好短呀,几天就发霉了。那外面做的馒头呢?正好寒假来临,利用假期,李玄黄从超市、流动摊贩上买了多种馒头来实验。他把那些买来的馒头和自家做的馒头,分别放置在高温、潮湿、常温、密封、通风等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每天的上午和下午,李玄黄都要测一次温度、湿度,馒头的大小、重量、气味以及外表霉点、颜色等的变化,并仔细记录下来。寒假还没过半,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就写完了。
通过实验,他发现自制馒头最容易发霉,口感最差,却能够越嚼越甜;而买来的馒头很难发霉,且口感松软,有些馒头嚼到后面甜中带有苦。上网一查,原来只有在面粉里放了添加剂,才会有这样的现象。
那馒头中添加剂的种类有多少?都是干什么用的呢?虽然弄清楚了馒头不发霉的原因,但实验带来了新的困惑,李玄黄决定一查到底。他去了解早餐店的卫生情况,向包点师傅询问馒头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类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
寒假就在李玄黄的调查中结束。新学期一开学,李玄黄就将自己的调查整理成文章《“玉米馒头”里的秘密》,谢老师看后很是赞赏,让李玄黄带着论文参加了第36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有人问得奖后的李玄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最大的感受呀?”挠了挠脑袋,李玄黄有点惭愧,“以后,我再也不嫌弃妈妈做的东西难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