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记录青春

文/任凭 

   按照惯例,高二学生的暑假最难熬。因为作为准高三生,要复习的功课,要恶补的知识,太多了。但2012年暑假,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的准高三学生潘领,却用整个假期的时间,拍了一部微电影——《再见,青春》。
        “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你是否曾有那么一个年纪,相爱又不能爱。”这是微电影《再见,青春》中的独白。2012年8月,潘领执导拍摄的这部微电影在长沙市太平街结束了最后一场拍摄。整个暑假,他都在为这部电影奔忙,扮演了一个“不务正业”的高三生。他说,影片恰恰表达了自己对高三的态度——轻松学习,认准目标,为了梦想努力实践。
  今年刚满18岁的他,一直都是优秀学生,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是班干部,是长辈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只是这个乖孩子,一直做着一个在他看来并不乖的梦。他想做点特别的事情,让自己的青春可以有不一样的色彩。
   “如果你在青春这个可以被允许‘荒唐’的阶段里,居然还过得小心翼翼,那是绝对的损失。”这是潘领很认可的一句话。但怎样做才是特别?潘领不知道。
   “我一直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感觉就像奔跑在一团大雾中。尽管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的未来一片光明。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按世人公认的轨道去运行——考上一所名牌学校,之后被名企录用。我一直想去做点什么,但我又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不乖的梦,让潘领的心灵就这样惆怅而迷惘着。直到有一天,他看了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家》。这是阿巴斯应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邀请,以《十分钟青春逝去》为题材拍摄的电影短剧。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潘领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他发现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含蓄而富有诗意,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内敛的东方文化,看他的电影就好像有一条小溪轻轻地流过自己的心灵。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寻找却又一直没有寻找到的,能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艺术形式原来是电影。
     想到就做。潘领知道,高三的自己,时间并不充裕。6个主演,9个随机寻找的群众演员,15名90后都是长沙人,他们因网络相识,因爱好电影被潘领拉到了一起。
  《再见,青春》微电影的剧情以自行车为主线,讲述发生在一个从北京转学而来的女生和4个男生之间的青春故事。为了最好地体现主旨,潘领前后更换了4个故事,最后确定下来的故事又修改了15次。
  暑假的两个月里,潘领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为影片拉到了赞助,并谈妥了拍摄场地,其中在长沙拍摄了50多个场景。为了说服赞助商和场地管理方,潘领也花了不少心思,最终以诚意打动了他们。
   “从导演到演员,所有参与拍摄的都是同龄人。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来留住青春的美丽, 是件很幸福的事。”出演女一号的傅卓说,在拍摄的一个星期里,每天8时就开始拍摄,直到22时左右才收工,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觉得很值得。
  影片完成后,在长沙市王府井举行了首映礼,并在网上进行了同步直播。反响出乎意料的平静,似乎,未能引起太多的共鸣。对这个结果,潘领有点失望,不过很快他又释然:“我们的青春拍成了电影,大家都喜欢,当然很好。不喜欢,也没关系,因为,那毕竟只是属于我们的青春。”
  潘领说,今年6月,他会报考北影导演系,为了梦想,再疯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