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能教会学生孝顺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任凭
  
    母亲节刚过,父亲节又来了。
  买一枝鲜艳的康乃馨,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条感恩短信……这些做起来似乎不是太难,但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懂得体贴和关爱父母,却不是那么容易。
  长沙市某中学一位家长表示,每到母亲节、父亲节,铺天盖地都是感恩活动,孩子们受此影响,也会在当天表现得特别感恩,“但是节日一过,还是那个样子,该顶嘴的,照样!”
  “孝在平时”,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却不那么简单。孝不是一朝一夕的表达,需要一年365天的坚持,并成为一种习惯。
  每年一两次的集体感恩教育,数百人的集体磕头,或上千人的集体洗脚……感恩教育能教会学生孝顺吗?集体表孝心是否值得推广?学生们在洗脚写信之后,在一时的激动痛哭之后,是否就真的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和爱心?孝顺,又该怎样定义和衡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和同学们怎么说。




孝是一种深度模仿
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游军
    有一则新闻曾经引起过我的注意,新闻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某学校感恩教育的场景,照片中亲子抱头痛哭的模样,让我耳边似乎响起一片悔恨交加的哭声。我在那组照片中还看到一个熟悉的人,我以前的同事琛,她正抱着儿子,泪流满面。
    琛婚后多年不孕,做试管婴儿才生下宝贝儿子,娇宠自然不在话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琛,于是好奇地问她:“那场感恩教育到底有没有效果?”她无奈地说:“当时有,表现好了几天,就又和从前一个样了。”
    仔细了解,原来开始那几天,琛的儿子放学回家,便会主动给父母削苹果,可是琛总以怕他削到手为由制止他,就算削好了,琛也笑眯眯地要孩子自己吃,如此几回,儿子就不削了。
    无数事实证明,太受宠爱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也不会孝顺。他们觉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未考虑过自己能够给予父母什么关心和帮助。
    孝顺父母,从来不是一场煽动人心的互动节目能教会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培养。身教重于言传。当孩子们表现出体贴、关心、帮助时,父母要坦然接受,并表示出非常受用,孩子才会有成就感。
    我每年过生日时,都会带着儿子去给我母亲挑选礼物,所以他过生日时,也会懂得送我一个小惊喜;当我购物太多时,他会主动给我提袋子,我总会真诚地对他说:“幸好有你,不然我可提不动这么多东西。”他便会很得意地表示,下次还帮我提;当我说,我想存钱买一台车时,孩子大方地把储钱罐送给我,我略表兴奋地笑纳后,他比我笑得还开心……
    我深信不疑的是,孝顺其实是一场深度模仿,也是一种需要培养,时间长了,孝就内化于心,付诸于行了。



孝顺细无声
文/湖南理工学院教师  李志美
    俗话说没有一天建成的罗马,同样,也没有通过一场讲座就能培养起来的孝心。催化剂式的感恩教育,模式化的说教,很具表演性,看上去很精彩、很动人,往往能够一时调动人的情绪,但却很难走进人的内心,触动人的灵魂。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吃饭的手总是因发抖而打碎碗。儿子心疼碗钱,于是找来了一块木头,准备为老人做一只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扫干净,老人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在一起。老人的儿子不解地问:“你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干什么?”小孩回答:“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碗,留着它,等你老了,我也拿木碗盛饭给你吃,你也不可以把我的碗打破呀!”父亲听儿子这么一说,羞愧得无地自容,才惊觉自己怎样对待父亲,以后儿子就会怎样对待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其最直接、最长远的学习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孩子懂得感恩,学会孝顺,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教育孩子,用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来滋养孩子的心灵。



 
孝顺不是赶鸭子上架
文/澧县第二中学学生  尹琴
    记得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吧,学校搞过一次感恩教育活动。内容和新闻上的差不多,也是教育我们学会体谅父母,要孝顺。当时挺感动的,整个操场哭成一片,跪成一片。而且,一场全校大哭过后,我感觉身边的同学们确实变老实了许多,上课调皮捣蛋的也少了。但这样的光景似乎没持续多久,大家好像都恢复了原状。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又搞了一次感恩教育活动,也是差不多的形式。但这次我不但哭不出来,而且十分反感:难道讲一些感恩故事就能学会感恩吗?难道非要给父母洗过脚才叫孝顺?
    当大家泣不成声时,演讲大师们往往会在音乐的伴奏下,发出一连串的逼问:“你们做得怎么样呢?只会抱怨爸妈不是大款,指责父母不是领导?你们谁给父母洗过一次手,洗过一次脚?”学生们听了,无论是否有错,都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但现在回想,觉得很荒谬。利用人性弱点来引发情绪,我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
    孝顺父母应该是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行为,像这样赶鸭子上架,事后谁会记得?


最难是“走心”
文/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  宋世杰
    我们这一代,“小皇帝”“小公主”真是比较多。家里大多只有一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宝贝得紧。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要求我们去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也真的不容易。
    所以我认为,适当的感恩教育其实很有必要,但要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有的形式让人觉得太假,感恩教育并不是让人痛哭流涕,也不是让我们下跪。这种方式只会撕裂孩子和父母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感恩教育应该重在“走心”。
    我就读的初中曾经开展过一次类似的活动: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我们与父母一起做年夜饭,并请教父母家乡美食和年俗文化,把感受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在那之前,我从未走进过厨房,从来都只是对妈妈提要求,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但是自己亲自下厨后,遇到了不顺,也出了状况,这样我了解到生活的不易,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更懂得妈妈的辛苦。
    这样的感恩教育,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孝在当下,不用呐喊
文/安乡县第五中学学生  陈怡
    我也参加过这样的现场活动,一般都会流几滴泪,喊几句口号,除了在现场氛围之下有点感动外,基本没什么作用。就像看了一场感人的电影,出了影院,回到现实,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双胞胎》,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最孝顺的是那个默不作声、只知道付出的孩子。孝顺父母,理应从生活最细微处体现,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愿意和父母沟通,对他们说说自己的心事,就是最大的孝顺。像那样夸张地摇旗呐喊,反而不利于培养感恩的心,只会让我们和父母之间更尴尬。比如让我在教室里为父母洗脚,就算我肯,父母也会不好意思。作秀的感恩,再怎么吸引眼球,最后也会被人遗忘,留在心里的只有那些真正一直在行动的人。
    所以,走形式的感恩教育还是免了吧,让不懂事的孩子以为喊几句口号就是感恩,那是大错特错!



@微调查 感恩教育后,懂得孝顺了吗?
孝顺孝顺,说得再多不如做得到位
    澧县第二中学学生宋玲  “只要你学习成绩好,你干什么都行!”这样的家长很难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孩子,你要学会体谅别人,不要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很难不懂感恩。
    澧县第二中学学生陈雅彬  孝顺孝顺,说得再多,不如做得到位。“妈妈我爱你”喊得再响,也不如平时与父母相处时和颜悦色。
    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苏源源  “感恩秀”张扬地引导学生去效仿,批量地制造“孝子”,会让这些“孝子们”由此认为孝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需洗个脚就可以了,无需用心。
    澧县城关中学学生刘凌  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孝顺。我承认有些地方我们做得是不够好,但我们也是在慢慢成熟懂事的过程中,给我们一点点时间就好。
    澧县城关中学学生姜瑜  学校举行一些感恩活动,我觉得挺好的。中国人比较含蓄,无缘无故对妈妈喊不出来“我爱你”,但我又是真的爱她,借学校组织的活动让我能亲口对妈妈说一句“我爱你”,让妈妈了解我对她的感情,也算是功劳一件,不是吗?
    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黄素洁  那些活动在参加的时候,不能说不感动,毕竟谁也不是铁石心肠,但是它们对我的教育作用,可能还不如一部好电影。
    安乡县第五中学学生王弘远  一堆人在那振臂高呼“谢谢你,妈妈!”“我爱你,爸爸!”未免也太傻了。大家都喊,单我自己不喊又不行。我不爱我爸爸妈妈吗?在全校师生面前喊出来就代表我比以前更爱了?无法认同的仪式!
    安乡县第五中学学生陈晨  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了感恩,他会做得很自然,不光是给父母洗脚,他会做得更多。
    长沙市明德中学学生洛夏  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假,而且还会坑害人。有的学生当时给父母下跪了,回了家照样跟父母顶嘴。孝顺不是跪出来的,是骨子里的。
    安乡县第五中学学生彭德志  连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感恩教育出发点好,应该支持并推广。
    澧县澧阳镇中学学生王秋璇  父母给爷爷奶奶磕头才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李婷  孝道可贵且不可或缺,即便动作夸张一点,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应该点赞!
    澧县澧阳镇中学学生尹琴  曾经也完成过给父母洗脚的作业。没什么好说的,不管是洗了的还是没洗的,大部分人觉得那种感觉不太正常,蛮别扭的。
    澧县第二中学学生陈凯  向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很多,洗脚只是其中一种,而且是需要特意去做的那种,相比之下,和父母多一些交流更自然美好。
    长沙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潘筱灵  给爸爸洗了脚之后,爸爸发现很爽,就每天都让我洗。我当然不干了!
    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张洽闻  如果到了给父母洗脚时才发现对父母的爱,那这个人就白活了。